精神失常,不定期犯病,常年黑嘴患者

一个理科生非理性的阿诚剧评【放飞自我向】

又是在某些情绪的刺激下动笔,但是这次比上次正常多了。。。


有点神经病体质的絮叨,估计九千多字将近一万的长度肯定会有人说。。。


太长不看。。。。然而其实是非常希望讨论的。。。


毕竟写到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东西没有写出来。。。


没办法,有脑袋没文笔啊。。。


-----------------------------------------------------------------


所谓理科生的非理性,大概本身就是带着条条框框的衡量,以及相对明显的个人感情。

 

凡人写出来的东西,主观客观,都只是相对而言,我站在一个坑边的人的角度上来说,无论如何强调客观,其实写东西的主体是我,所以这点文字怎么我都不会强求说它客观。而且我是理科生,但我并不能代表理科生,所以絮叨的是我,角色是阿诚,演员是王凯,一家之言,无求全数认同,但接受和谐探讨。

 

沟通乃生活必须,所以,如果有姑娘愿意和谐沟通交流,欢迎之至。

 

凡谈明诚,我一贯更喜欢将这个角色称为阿诚,原因无二,因为他在明家的身份,这是我认为探讨阿诚这个角色,首先应该拿出来说的重点。

 

我生活里推荐我看这部剧的人,对明家几人的说法便是明家四姐弟,我看之前如此认可,看之后,还是如此认为。所以开篇,要说的第一个,就是阿诚是明家人,兰芝玉树的明家人。

 

对于阿诚这个角色,我心里是有个比照的,这个角色就是山影的另一部剧,战长沙里面的胡小秋。

 

将两个角色粗略对比,便知道都是家族收养,不入族谱,却无碍他们各自成为明家的家人和胡家的家人。山影的剧本质量还是按照年代来处理通常的人物关系的,所以这方面,想要读懂阿诚之于明家,用胡小秋作为比照,我觉得相当合适。

 

胡小秋是胡家老太爷收养回家的孙子,从取名便知,这不是名正言顺的胡家人,所以一贯没有人将小秋称为少爷,小秋却时时将胡湘湘姐弟称为少爷小姐,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对所有的收养与被收养关系的缩影。

 

说起阿诚之于明家,明家几个相关角色与阿诚的交集戏份便显得十分重要,明楼与阿诚算是剧情主线之一,暂且搁下不写,另外明镜,明台,以及最不可忽视的人——明堂,这三个人与阿诚的关系罗列出来,便可将阿诚于明家的身份,窥视一二了。

 

说起阿诚的身份,便也不得不说明台,因为在明台也是收养的,即便起名字有几分明家人的意思,生母又是明家恩人,可明台之于明家,也不如咋看上去的那么明白透彻,这个关键,在于明堂。

 

明楼明镜对明台,既视为恩人之子,又视为亲身弱弟,比之手足亲情,在我看来更似父母与孩子,这到并无楼镜二人更多的想象,只是慈母严父,明楼与明镜对待明台的教养实在有点这个意思,我才会用这个看上去并不太合适的形容来说明。

 

那明台与明家之间究竟差了什么,翻过去看,就要从明堂的态度查找了。明堂出场戏份不多,基本就是酱油,但他的身份却很有价值,他是明家的大堂哥,也就是说基本代表着我们观众眼中的四姐弟之外的真正明家人,他的态度,既是家里亲人的态度,也是外界一致的看法,他与明台的对话相当的短,但不难看出他的态度。在明台可能惹事的前提下,他的提醒是什么,是明家是老实的商人,不要给明家惹祸。在我看来,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明家敬重明台母亲的救命之恩,但明台永远不会是真正的明家的孩子。因为真正的大堂兄在我看来是绝对不会用这种口吻来教训小弟的,更多的感觉就是,明台还是个外人。

 

这是外界,也是明家四姐弟之外对明台的盖棺定论,明台显而易见的更受宠爱,换到阿诚身上,自然,阿诚也不是明家的孩子,在很多的程度上,他也是个外人。

 

阿诚与明台是粗看无异,细看之下还有不同,在外界眼里自然阿诚与明台都是外人,但明台再是外人也是养在家里的少爷,剧中明台被抓,明楼与明镜大雨之中的一场对戏的一句台词,大概将外人如何看待这个小少爷表述的分明,那个台词我不去重新查了,大概意思就是,明家的产业早晚都还是明楼的,跟明台是不搭边的。这一段,明楼的伪装表现可圈可点,说话的内容也是有迹可循。

 

在外人眼里,明台是个明家养大,但真正跟明家的家业没什么关系的小少爷。所以粗略的看,那个年代,大家族式的人家,收养孩子的社会看法就可以了解的差不多了。

 

阿诚有个比明台更难说清的身份,他是明家仆人桂姨的养子,在剧中的正式表述也是明楼的助手,明家的管家,这个定位无比精准,所以个人非常反感所谓的明家二少爷的说法,他不是,从来都不是。

 

阿诚会管明台叫小少爷,会管明楼明镜叫大哥大姐,所以一般来说,将阿诚自然而然的表述为二哥似乎也并没有错误,但阿香从来不管阿诚叫少爷,只叫阿诚哥,明台也从未将阿诚唤作二哥,一样的,也只是叫阿诚哥,所以阿诚从来不是明家少爷。

 

关于外人与仆人,后面在说到桂姨,南田洋子,梁仲春,汪曼春等等之类的角色上都会再有体现。但阿诚与明台都是明家人,这点才是我要说的,那继续来看,为什么阿诚又是明家人了。

 

明台是明家人,虽然之前我有详细的类比出各种细微的差别,但从明楼将面粉厂送给明台来看,外界的看法其实根本框不住明家本身,所以将明台划入明家人的原因,我就不再细翻了,毕竟只是写阿诚而已。

 

说回正题,阿诚是不是明家人,我已说过,从明镜、明台、明堂三个人的态度来看,明堂看明台的态度前面已经说清,他看阿诚,与明台之间的差别其实不大,更多的是明台是个不懂事的臭小子,而阿诚是个有分寸的成年人而已。

 

自然而然,该说明镜,明镜是明家长姐,一家之主,三个弟弟维护的大家长,她对阿诚的态度,很多时候都可以表达的很明显。剧中将原书十五岁才到明家的阿诚改成了十岁便被捡回去了,心理创伤程度严重降低,说起来这在我看来是更符合剧情需要的。十岁,所以明镜有从小你就不知道让着他的话,这话听起来耳熟,想来即便是九零后家里有堂表兄弟姐妹的便也都常听这话,你是大孩子,要让着点小的。可明镜说的是,你从小就不知道让着他,如果阿诚真的不是明家人,只是外人是下人,明楼和明镜绝对不会容忍阿诚不会让着明台,何况以那样的童年经历,如果不是真的好好的被明家接纳,阿诚又怎么敢轻易的和明台相争。所以,明家是真的把阿诚当成孩子在养,感情上无差别,身份上有限制而已。将这点越过去再看阿诚回护大姐,大姐对明楼说你不要拿着阿诚出气,甚至于说这些年辛苦你们了,还有要给阿诚相亲,是不是就非常的顺理成章了。名义上,阿诚不是明镜的弟弟,叫一句大哥大姐更像年龄上的因素以及主家的宽厚,身份上的差距是时代的禁锢,没法突破,可在感情上,明台更像儿子,阿诚才更像弟弟,独当一面可以依靠的弟弟。

 

说起让着,自然也会有人说,那明台一直觉得阿诚打羽毛球打不过他,不就是阿诚在让着吗?这个确实是阿诚在让,不过却不是因为尊卑与对明家家长的讨好在让,兄友弟恭,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阿诚对明台的让与关爱,都是兄弟之情。这就该说明台与阿诚了,两人在剧中戏份交叉不少,可以说的点也非常的多,从一开始的阿诚发现明台被抓去军校,到无视命令自行安排救援,到回到上海之后安排任务与放水还有一系列的明家日常,都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阿诚对明台,是有着相当深厚的兄弟感情的,明台是明家群宠这种看法也确实没错,明镜慈爱,明楼严格,可说到底还不都是疼爱他,亦严亦慈,阿诚对明台,也是如此的亲情深厚。

 

至此,将明堂明镜明台三个人与阿诚的交集综合起来看,阿诚之于明家,就是身份上有所限制,感情上绝对无需更多猜想的明家人。不是明家的少爷明家的孩子,但是实实在在的明家亲人。

 

明家人眼中,阿诚一定是明家人,那在阿诚的眼中,明家于他又是什么,这到也可以拎出来说说,具体只用营救劳工那次的任务来说,阿诚的一句,就是拼了我的命,我也会把明台安全的带回来,这一句,很明显的,恩义与情义,对明家,对明家人,阿诚的心情应该是非常完整的体现了,之后明楼承接的话也是我之前说的,他和大姐,都从未将阿诚视为外人,他们是一家人,所以要两个收养回来的孩子都安安全全的回家见。

 

说完明家,自然还要说桂姨,这个角色既是阿诚身份的铺垫,也是稍有分量的剧情人物,一个卧底在明家的眼线,全被明家人视为阿诚理所当然的母亲,这是唯一一处让我觉得阿诚这个角色稍有的悲情色彩。那个年代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孤儿实在太多,桂姨将阿诚当作亲生儿子抱回,又因着亲心错付而下狠手虐待,最后即便是明楼与明镜将阿诚带走,某些层面上,明家将阿诚接纳为亲人,却不去否定桂姨是阿诚的母亲这样一个缺少血缘也缺少养育事实支撑的定论,如果是阿诚在亲情上有什么悲情色彩的话,在我看来也就只在于此了。

 

说完了阿诚之于明家,第二个,要说的就是阿诚这个角色特点,演员王凯本人对他的形容是八面玲珑,我觉的十分恰当,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表象,阿诚的本我放到最后说,第二点,就来说说阿诚这个角色,在故事发生地上海的那个生活圈里的模样,也就是阿诚的伪装形象。

 

与明楼的伪装不同,阿诚的伪装更深,更不易被称为伪装。

 

这部剧的名字就是伪装者,最显而易见的伪装便是明楼的伪装,延展开看,阿诚与明楼相同的三面身份,明台的几番波折与成长,明镜的红色资本家,无不是伪装,但伪装的核心在于明楼,推开明楼也是成长主线的明台,明镜的伪装本就不算深刻,而阿诚的伪装,在我看来却是大大的被忽略了的。

 

说到伪装,便也不得不说阿诚在外人眼里的身份,明家的管家,明楼的助手,说个不太好听的话也就是,除了明家姐弟几个都有个很显而易见的看法,也就是,阿诚是明家的仆人。

 

正因如此,南田洋子才会见缝插针的试图拉拢阿诚,梁仲春以利诱之,这样的情节铺陈开来才显得合情合理。

 

在南田洋子和梁仲春之外,先把汪曼春相关的部分表一表,虽然无足轻重,但也可以看出一些事情。剧情中明楼回了上海便去见了汪曼春,打着旧情复燃的擦边球,然后再试图楔进汪伪政府更核心的情报圈子,所以如果明楼与汪曼春之间有什么,观众全数当成任务需要,这是剧情被部分剪裁之后的结果,也是之后楼诚CP能被一众腐女一眼刁出并且发展成为国内热圈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的。

 

在楼春的初会面之时阿诚也在,阿诚的表现,汪曼春的态度,比之之后汪曼春对上明台时的戏份,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对明台,汪曼春是嫌弃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报复明镜的痛快,对阿诚,却没有什么恶意,原因自然离不开阿诚的进退有度,毕竟以明家拆散明楼与她这段姻缘之后她和明镜之间结仇的程度来看,如果阿诚在其中有半句不合适的话,恐怕汪大小姐对上阿诚的时候绝对不会和颜悦色,这也就是最浅显的八面玲珑。

 

阿诚的伪装由南田洋子、桂姨以及梁仲春三个人来丰满,最先开始的便是南田洋子,起因也是南田洋子对于明楼的试探与戒备,由此产生了安插卧底的想法,再把目光投射到阿诚身上,你来我往,阿诚用一个所谓仆人的状态,故作被俘的姿态,轻而易举的将南田洋子拉入他的设计之中,南田洋子要他做耳目,他便故露短处做了明楼诱捕的喉舌。

 

南田洋子这个角色对于全剧的分量都不清,她决定了很多时候汪曼春的动向,而明楼的指令借由阿诚来表达又在剧情的重大转折点将南田洋子拖入死局,在这条剧情线里,如果没有阿诚每一次的恰到好处,将人心的贪婪拿捏有度,便不会有最后顺理成章的结果。可以说预测人心的是明楼,掌控人心的却是阿诚。将贪婪与自私放在自己的身上表达出完全脱离自我的状态,这是阿诚的伪装,精心到几乎让人看不出来。

 

如果要掌控,自然要缺口,南田洋子因为仆人二字而掌握到阿诚身上的所谓弱点,那梁仲春的存在,大概就是让所有的弱点更加合理,也为掣肘汪曼春的剧情,铺垫的更加完满。明楼在南田洋子开口要求阿诚为她工作的时候,说过喝明家的水,吃明家的饭,在明家长大,长兄如父,如果真的按照兄弟情和明楼此刻角色一心一意将伪政府作为晋身正途的话,最理所当然的选择,应该是将阿诚扔出去,让他自己去拼前程,然而明楼并没有,也绝对不会这么做,这既是给南田洋子在二人关系中间留出一个缺口,也是更加充分的将阿诚的社会形象盖章。

 

无论你多优秀多有能力,你始终是要被明家管理的。理所当然的阿诚用这个缺口给南田洋子布陷阱,而同样是这样的缺口,能让阿诚与梁仲春谈下后来的三分利。中国是个很典型的人情社会,有关系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在伪装者故事剧情线的年代尤其如此。明楼是伪政府的经济顾问,也是76号的头号长官,很多事,梁仲春办不到的,阿诚作为管家作为秘书就能办到。

 

最初的你来我往,之后的巴结奉承,梁仲春很好的将一个老狐狸的套路办的漂亮,如果阿诚真是他所见的那个阿诚,那么铁定的,一切的事情都会如梁仲春所想,二人利益共分,然后狼狈为奸,可是阿诚不是,阿诚只是顺应那个形象,给出了诱饵,而梁仲春从一开始就晃了眼,所以才会有最后的结果。

 

阿诚是个什么形象?在梁仲春之流的眼里,就应当是依附于明家,却不愚忠于明家的明白人的形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就是梁仲春能去拉拢阿诚,而阿诚也能假作被他拉拢的原因,阿诚很彻底的在外人的眼里就是个赚工资的人,会借着职务之便赚取丰厚的灰色收入,他不甘于佣人的身份,却知道也不能脱开明家,他就像那个年代最常见的野草式人物一样,借着一切有利的条件,给自己赚身家攒筹码。

 

外在形象巩固的彻底,能讨巧也能油滑,会赚钱也会装相,阿诚在明家姐弟之外的人面前,将一个明家管家最符合时代常理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表现给每一个人看,最终成为了游走在整个伪装者故事里面的传动轴,如果说明楼是发动机,梁仲春汪曼春南田洋子藤田方正包括执行任务的明台都是被明楼驱动,那连接所有过程的,就是充分发挥身份优势四方游走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都是戏的阿诚了,离了他,这个故事伪装不下去,他最自然而然,也伪装最深,深到几乎毫无痕迹。

 

身份,伪装,这些都是阿诚的外在符号与标签,最后,自然而然应该说归阿诚这个角色本身。

 

阿诚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概因为太过八面玲珑,反而很少有人就揪一个具体的形象出来,明台的主线是成长,明楼的主线是伪装,明镜的角色是家长,那阿诚呢?阿诚就是阿诚,他有他自己的信仰,有他自己的人格,独立而有厚度,经得起捶打推敲。

 

长兄如父,养花养牡丹,养草是兰草,很多人因为这几句台词,将阿诚在相关CP的同人文里面塑造成了明楼开蒙,引导至正途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时候,他是辅助,明楼才是精神的关键,在我看来,自然不是,之前发了想码这篇的时候,也有回复说出这个意思的,阿诚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与明楼,在最后的最部分,最值得拆解,最值得拿出来详谈。

 

前面已经说过,阿诚是明家人,在明家长大,由明家教养,若说全无明家影响,未免矫枉过正。可报国二字,离开蒙太远,强按到明家身上,我也觉得并不合适,明家开蒙,对于阿诚的影响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是非,也就是判断对错。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很多时候你觉得无所谓的事情或许是别人的无法接受,别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你又觉得有点奇怪,这些差异,大多数都是每个人原生家庭的观念所带来的结果,所以明家对于阿诚的影响,最大的程度就是是非观,什么是对,什么事错,怎样成人,何为成人?这是明家给阿诚的引导,也就是阿诚之所以能成为阿诚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也就像我在之前完结的水仙文里写的一样,我始终认为,阿诚之所以能成为阿诚,除了明家教养,童年坎坷,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就是他自己,他的人生有非常多的岔路口,他有一万次的机会走偏走远,不为恶,但也大可以不为善,更无须将家国扛在身上,他做了这些选择,最终还是因为他是他自己。

 

阿诚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是思想独立,有情有义,心有苍生,而且常年奋斗在战斗第一线的革命战士,独他一个,让我觉得跨越了时代的束缚,有点超乎对一般角色认可的欣赏。

 

第一遍看剧的时候我是十分欣赏明楼的,因为与明台一线相比,我更喜欢这一线的剧情,老辣严谨,惊心动魄,看着的时候不必集中全部脑力,但可品味所有细节,作为剧情的主要支撑者,明楼的表现合情合理的完成了他在这个剧中的职责,也完成了剧外这个角色所要传达的正面意义。一个不卑不亢游刃有余的伪装者,一个家国大义的正面人物。剧本该是为了情节也是为了某些可说不可说的原因删改掉了一些内容,对传播的角度而言,正面的意义充分,作为看剧的人来说,到实在觉得这有点遗憾,因为越是复杂的人物所表达的东西越是丰富,对我来说留有余味要更好一点,但是当时依然觉得国剧这个质量,虽然不够完满,但也算得上合格了。

 

看完伪装者紧接着就看了琅琊榜,回过头把伪装者当成敲键盘的背景音乐的时候再间歇的扫几眼,目光便全数停留在了阿诚身上,进退有度,身份,感情,学识,信仰,我能写出这些东西来将阿诚这个角色定位,实在是剧本与演员王凯的表演两方促成,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了。

 

说阿诚的亲情,与大姐明镜,小弟明台,都是相当可写的,76号门前夺枪出气,便是一段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他与明镜之间的姐弟亲情的,在这段情节之中,阿诚有他稍嫌冲动的一部分情绪,这是由他本心,不容恩与情都有的姐姐被人欺负,出气的手段狠辣却又点到为止,刚刚好是踩在了引起更大冲突的边界线之上,这是这段剧情所需要的结果,几位演员通力,将这段刻画的非常精彩。再有汪曼春对明镜口出狂言,大雨之中阿诚将明镜送回家,阿诚对长姐如何,其实根本不用多想,大多数的时间是情,唯有以命换明台那处,在我看来是恩。

 

恩有敬重,情有回护。

 

比之明镜,阿诚对明台的感情便简单的多,无恩有情,兄友弟恭,大面上的前文都已经说过。如果明楼对诚台二人的教养都在充分的发挥长兄如父的作用,那阿诚对明台,便是最像哥哥的角色。他可以宽容明台小打小闹的淘气,但不会允许明台真的做错事情,该惯着的时候惯着,该教育的时候教育,有退让一步的风度,亦有当管则管的严格。他很分明的与明楼明镜有恩有情,与明台则抛开恩,只有兄弟情。这种清醒的看待他自己看待明台看待明家姐弟的状态,是我觉得阿诚将不卑不亢独立自尊写进骨子里的最深刻叙述。

 

全剧来看,阿诚这个角色的完整离不开明镜明台,离不开南田洋子梁仲春之类等人,但写到最后,必须还要写明楼,明楼之于阿诚,这两个角色的牵连所引发的后续效应,看热度至今仍未全退的楼诚CP圈便能知道一些了。

 

阿诚的独立,在于他的选择。因为对伪装者剧本的评价,所以私心对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当初也在楼诚圈儿的边缘看过一些内容,但是不就小说的内容来说剧,只说剧内的表达,阿诚的报国路,是他自己的选择,明楼是他长兄,是他恩人,是他战友。这里面三层感情,恩人放在最初,也是后来基本最被淡化的部分,当然同人作品必然还是多有拿出来写的,但在我看来,这部分在全剧楼诚二人的关系之中,是最末层的。

 

依旧是我在开篇说过的,明家四姐弟,这四个人,无有血缘,更似亲人。明楼对阿诚,有着我觉得相当容易理解的那个年代那个身份的看法,沪上明家真正唯一的大少爷,明楼是有骄傲的,这个骄傲并不是中性词,放在今天的我的眼里,算是那个年代所谓阶级二字所带来的骄傲,我死扣的细节便是那句,“你还好,有我陪着。”这短短几个字在我看来将年代背景与身份关系摆的清楚明白,那就是明楼与阿诚之间,有兄弟之情、战友之情,亦有社会地位的身份差别,虽小到可以忽略,然而客观存在。这种差别没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是那个时代背景之下的普遍看法,明楼虽然报国立身,但也不能超脱于此,无可厚非。

 

阿诚因为理解明楼的所作所为,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大姐的不解,小弟的误会,阿诚都会回护,但这份回护,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同样信仰的战友所怀有的敬重,这份敬重远多过于恩人的敬重。同样游走在最危险的三面间谍的最前线,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伪装,一层之下还有一层,这里面的辛苦,换做阿诚他也是会愿意承受的,可他替代不了明楼,却能辅助明楼,所以从分工的角度来说,阿诚的确是明楼的助手,无论哪一面。

 

分工是分工,个人思想是个人思想。分工无可指摘,而思想独立,便是我觉得同人文描写之中最大的误区。阿诚是独立选择的这条道路,为什么这么说,这方面多少有小说片段的影响,但就是单从剧而言,这个判断我也不觉得有错,剧中从未有明确的台词说明明楼如何引导阿诚,阿诚出场就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人物,全剧从始至终没有什么变化,与之相对明台线似乎专为表现成长表现变化而写,可惜写崩了。细看剧情倒是不少细节刻画,都在体现明楼辛苦,阿诚的理解支持与敬重,这样的细节放同人文里叫心疼,放一个单纯看剧的角度来看,这是同样信仰的欣赏,也是战友之间分享后背感情,用爱情来描述,我还真觉得俗。毕竟原原本本两个同样优秀独立有思想的人,一旦被扯上了粘连的爱情,我还真挺觉得破坏美感的。

 

前文也曾提过一句,阿诚在我眼里是个超脱于时代的角色,时代,那个时代大概就是动荡与碰撞,新旧的对立,所以许许多多的人,有人新了,心还是旧的,有心已经新了,可人还是旧的,阿诚受过相当好的教育,有着异常矛盾的出身,所以既能不卑不亢,也能平和待人,在他的身上,除了情义,除了伪装,除了报国,还有一点悲悯,具体大概也就是对待桂姨的复杂与对待梁处长儿子的一些细节,有一点大爱与小爱的兼而有之,抛去剧本本身的瑕疵,这一点悲悯是我觉得超脱于时代最重要的注解,他还是他,可远比剧中所有的角色都还经历丰富,看透了人心世情仍旧能坚持自我,这大概就是当成BGM的第二遍刷剧却让我几眼就觉得移不开眼的原因吧。

 

终于写到最后了,人物快写完,可以给阿诚的形象一个总结了,八面玲珑的伪装者,思想独立的革命人,有情有义有自我,于家于国,都是铮铮铁骨的真汉子。外圆内方,都说萧景琰是当代许许多多人的理想人格,一直到底,决不妥协,这确实理想,我也认可,可谁又能说阿诚于乱世的选择,为本心的伪装不是另一种理想?为了最重要的结果而委曲求全,这更像每个生活里对现实妥协时候的每一个人,只是阿诚无论如何伪装从未忘记这伪装是为了什么,而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人,要说因为一些事妥协圆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坚持本心,没有忘记为什么要妥协吧。阿诚于我,是一个可以描摹的理想人格。

 

说完角色,理所应当要说说表演,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演员的人,看剧的话一般都是因为剧本比较有热度,再被人推荐一下,还要正赶上无聊才会打开剧看,所以我说表演,没什么专业说服力,更多的是角色服从于剧本,从表达剧本的方向来考量。工作性质影响,去年被推荐这剧的时候正好是即将要闲下来的时候,因为不忙,也就一口气看了,并且觉得山影还算靠谱,所以紧接着看了琅琊榜,北平无战事,战长沙,大明王朝1566,新神探联盟,以及目前还没看完的知青,还有看了CUT的他来了请闭眼,看了不到二十集的枪炮侯,这大概是这几年里看国产剧最多的一段时间了,看完知青应该短时间内不会再看国剧了,但看国剧的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货应该就是演员王凯了。

 

我是当年无聊看过丑女无敌的,多年之后第一次觉得王凯的表演惊艳还是琅琊榜里面九安山商讨对敌策略时候,梅长苏拔剑勾起了靖王回忆的那个眼神,因为知道琅琊榜最初版本的故事线,所以觉得这一眼特别有趣,也非常的有内容。后来因为楼诚CP的大热才回头再去看了一点伪装者,比之萧景琰,阿诚的表现显然更有内容。因为阿诚本身这个角色就是多方面的,靖王要一直到底,阿诚却是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对上汪曼春时候的谦逊,对上梁仲春的贪婪,对上南田洋子的狡猾,还有对上明家几位的时候各种不同都要有所区分,又有各种不同的情景,如何将阿诚这个角色立的完整周全无可摘指,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前文也有提,阿诚这个角色的立,与剧本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分不开,但最重要的还是演员王凯本人,如何拿捏与每一个角色在不同情景之下的表现实在是个有点挑战性的事,当然,换一个人来演,阿诚还是阿诚,可会不会像现在这么出彩就不好说了。毕竟伪装者的剧本给阿诚这个角色的位置就是配角,能把配角演的出彩而不抢戏,是敬业也是本事。

 

因为看过陈家明,所以觉得前后反差十年磨练不是空口无凭,又反过来看了公孙泽看了戴刀看了齐勇看了方孟韦,再到萧景琰,到明诚,从面具化的人物到角色扁平的出现到最后立体的成活,这十年中的每一部戏应该都是功不可没。知乎上有人评价说阿诚在某些情节里的表现十分肖似北平无战事里的徐铁英,我也十分认同,但是徐铁英这个角色与明诚这个角色本质上是有不同的,将不同搁置将相同摘出化用,大概本身也是学习进步的一种方法。王凯还有进步的空间,但在现在这个时候,给点赞赏并没有什么不妥的。

 

三十三岁才成名的王凯让我对国剧有了一点希望,毕竟访谈圈粉,当初把他安置在小墙头的位置上也是因为他去年的采访里有说过的理想角色,一个反差强烈的变态,我更愿意理解为一个优雅的反社会人格,我期待有一天看到国剧能有优秀的演员让我不再对着电脑巴望着沉默的羔羊里面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演我们常见的人物,演我们不常见的人物,让一切的角色都成为具有说服力的个体。鲜肉当道的捞金时代,腊肉面前也还有重重关隘,中国内地的娱乐市场大概无论任何年纪都不缺乏想要成为好演员演出好作品的艺人,但王凯是第一个让我觉得有希望的。我这份希望会坚持,他的十年从艺路也是我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想,最原始的守拙的智慧。希望努力的人都将得到回报。


--------------------------------------------------------------------


最后,指路LO上有位叫 鸿云 的博主。。。


演技的细节评价这位貌似是开了个系列连载。。。。


专业人士的专业评价,值得一看,而且那位也有微博。。。


喜欢我小墙头演员王凯先生的姑娘们,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可以善意扩散也不比把自家的好藏着掖着。。。

评论(25)
热度(6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嘘🤫 | Powered by LOFTER